|
你听说了吗?最近董明珠和孟羽童大和解了。5月20号那天,孟羽童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她和董明珠的微信聊天,董总直接一句“我带你去吃饭”邀她回来。格力官方也赶紧留言“欢迎回家吃饭”,算是官宣了这场破冰。
$ L7 O, T2 }1 C# O: x2 l9 }$ p Z
- ?; n+ o; h: X5 Z/ {( u5 @2 ~过了没几天,5月23号,这俩人就一起开了场直播带货,刚开播两分钟,直播间人气直接破万,30分钟后带货成绩就冲到“大家电榜”第一。这场直播不仅是“破冰”,其实更是双方流量需求的完美结合。
5 N B, t# A+ p- O/ k2 ^) A$ {: j/ T
+ |! u, [; r% L2 i" z咱们先来回顾一下两人之前的故事。2021年,22岁的孟羽童因为参加综艺《初入职场的我们》,成功打动了董明珠,还被董总夸“像年轻时候的自己”。董明珠那会儿豪言壮语地说要把她培养成“第二个董明珠”。格力借着孟羽童的年轻人设想打破传统形象,孟羽童则趁机从素人变成流量网红。两人一拍即合,甚至联手开了个直播间,试图复制“董宇辉效应”。那时候,孟羽童短时间内粉丝突破百万,格力也因为她吸引了大批年轻人。
6 y# C6 g5 d* Y n+ W9 Y( `
M" w' I* n) C- i但谁能想到,看起来那么合拍的搭档,最终还是闹掰了。2023年,孟羽童突然宣布离职,原因是工作强度太大、薪资太低。有人觉得董明珠是那种强调奉献和企业忠诚的人,觉得她对员工要求太高,甚至有PUA嫌疑;也有人说孟羽童只顾自己,追求IP变现,离职前一年靠广告收入就能赚四百万,远超格力工资。后来,董总还公开批孟羽童接私活、靠公司平台当网红,称她“行尸走肉”,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。
5 }2 S+ G) w A1 {! V9 g0 e8 x* @, \) R6 t. l( T. D9 O
可没想到,两年后这俩人竟然就这么和好了,好像之前的矛盾都没发生过似的。
8 k- N; }% q9 |- e6 L; `8 I$ Z# t& e; a6 @/ Y4 U
但说白了,这背后其实是两边都遇到了问题。格力最近的日子不好过,2024年营收下滑了7.31%,空调业务占比太大,多元化尝试也不太成功。而且,自从孟羽童走后,格力的直播流量直线下跌,董总本人的IP也陷入尴尬局面,“董明珠健康家”项目被群嘲不说,严苛老板的人设也越来越“刻板”,显然需要点温情营销来挽回形象。4 _$ O1 _1 n4 s; g9 Q5 f
) }$ r5 p9 P* a5 J" X- Z! v) R
至于孟羽童这边,当自媒体网红当然赚得多,但流量变现毕竟有瓶颈。背靠大公司总归有底气,和格力和解不仅能增加合作机会,还能扭转之前“忘恩负义”的舆论风向。而且,这次合体直播成绩肉眼可见,孟羽童全网粉丝超500万,加上5月大促临近,这波直播不但能拉高格力销量,也能让孟羽童收获一波“职场感人回归”的热度。- K' w- k+ f! a) [0 Y- r" w
5 }& y/ g9 ^2 `- o* U0 W ]/ }
不过话说回来,这场和解到底是长久之计,还是权宜之策,还不好说。董明珠的“强人”作风一直让格力接班人断层明显,孟羽童、王自如这种“钦点接班人”接连离职,说明公司的人才激励和职业发展路径设计确实存在问题。而且,直播带货可以一时拉人气,但格力真正需要的,是在产品创新上下功夫。光靠董明珠和孟羽童的直播,解决不了营收下滑、多元化受挫的问题。
9 O+ W: W6 ?7 R/ ^. `- _
) B% {$ @ J1 ?5 c- f# Y. e A还有一个大坑:直播卖货往往主打低价,这可能会冲击格力传统的经销商体系,带来线下渠道不稳定的问题。再加上小米、美的这些对手在智能家居和年轻市场的投入都比格力多,董总若不加快技术创新、改善公司管理,这场“和解秀”可能也只是昙花一现。
( ?; o! ~; `% S4 \' E' X/ K3 {8 {/ [4 y! @& ^! i+ }. y- q
其实啊,这次和解说白了,就是传统企业想用流量续命,而新生代网红也需要大企业做靠山。董明珠和孟羽童的“破冰”,本质上是双赢流量生意而已。对格力来说,要真正解决问题,不是再搞几场热闹的直播,而是从内部改革做起,比如接受员工IP化、引入股权激励、设立创新基金、倾听年轻员工的声音,打破传统观念,拥抱创新。
+ l7 G. g! }! T8 _! n- }: ?' O1 l/ {/ j
不然,这场“甜蜜重逢”,最终也就只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。- z3 P5 a7 n3 ]- l
. r" U' o5 @ H) w" c9 F4 D: T p: v4 }! `& Z2 P& ~5 Z @1 }& k/ Y
9 L d) Q- ~/ B- \$ w. c# k |
|